好消息!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和疫苗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73R is a critical virulence-related gene:A potential target for attenuation”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发现,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且能抵抗致死剂量亲本强毒株的攻击,表明I73R是ASFV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
非洲猪瘟(ASF)是猪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ASF基因组有180 kb,可编码150-200种蛋白质,且有一半以上的蛋白功能尚不清楚。由于ASFV结构复杂,病毒感染和免疫机制不清,所以市场上还没有商品化疫苗。近年来报道ASFV基因缺失疫苗可以提供完全保护作用,因此是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疫苗。
2021年,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探究了抑制宿主蛋白合成的非洲猪瘟基因,阐明E66L是通过跨膜区(13-34 aa)调控PKR/eIF2α通路来抑制宿主蛋白的翻译(Journal of Virology,2021)。最新的合作研究成果又揭开了ASFV一层新的面纱:I73R基因在ASFV感染早期定位在细胞核中,发挥核酸结合特性,阻止宿主高GC成分的mRNA出核,从而广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合成。体内致病性研究显示,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有效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非洲猪瘟缺失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161;U19A2039;U20A2059;32102652)、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1YFD1801401;2021YFD1801300;2021YFD1800104)、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23YF14574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项目(CAAS-ZDRW202203)和中央公益性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基金(Y2022PT11)等项目资助。上海兽医研究所刘英楠博士和华中农业大学沈洲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王衡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最新更新
- 坚决反制!中国对美关税提高至125%!豆粕重回跌势,后续如何走?
- 猪价“跳水”大赛开启,下跌“如火如荼”,养殖户如何“破冰前行”?
- 华储网:2月17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收储2万吨
- 猪价下跌的趋势已经见底?仔猪涨势似乎还在延续?
- 养猪巨头排名重磅出炉!多家猪企布局2025,春节前后生猪行情如何走?
- 仔猪价格同比大涨近57%!小年即将到来,生猪或面临集中抛售压力?
- 11月猪价下跌7毛原因曝光!别急,业内预计下旬再次回升
- 刚刚!国家官方重磅发声!生猪养殖头均利润有望保持!
- 发改委:预计下周生猪价格先跌后涨再跌,生猪养殖预期利润将小幅回落
-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辽宁省防控动物炭疽疫情应急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